又一次體會到,在技術創新上,中國互聯網與Google的巨大差距。而讓人唏噓的是,這種差距不是在具體產品上,而是在創新方向和思路上。
上周,Google創新論壇在京舉行,這是Google經歷“退出風波”之后,第一次在中國內地舉辦大型技術論壇。
兩場主題分別為“搜索的未來”和“屬于每個人的互聯網”的演講,以及對Google中國團隊的采訪,讓我再次體會到,在技術創新上,中國互聯網與Google的巨大差距,而讓人唏噓的是,這種差距不是在具體產品上,而是在創新方向和思路上。
在演講中,Google工程與研發高級副總裁Alan Eustace指出,從根本上講,Google的使命是滿足用戶對搜索體驗日益提高的需求,為用戶提供更加整合、更加智能的搜索結果。這一點其實與別的搜索和互聯網公司差別不大,區別在于Google選擇的路徑。
與大多數搜索公司不同,Google沒有停留在搜索能力和排序算法的優化上,這樣做無疑能使它更快、更好地服務于購買了它AdWords和AdSense的廣告客戶們。但Google沒有,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看似事倍功半的信息整合上。它追求讓更多內容上網,并有效流通,無論這些內容是來自某個地區的方言、書本或多媒體的內容,或是地圖等基本的生活信息。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每次技術論壇上,Google都會在翻譯這款產品上大費唇舌,因為它代表了一種理想化的溝通形態,即全球信息的無障礙流通。
最近,筆者在使用Google翻譯時發現,當在Google翻譯框中輸入英文詞句時,下面的文本框中會實時出現相對應的翻譯結果,后來筆者才知道,這背后就是Google新推出的功能:實時翻譯功能。實時翻譯和傳統翻譯工具的差別看似只是幾秒鐘的操作時間節省,卻讓不同語種用戶之間的即時通訊變成了現實。
“Google的研究更多的是如何滿足人的需求,而其它研究更多的是如何滿足錢的需求。”這位現場聽眾的感嘆無疑道出了Google創新路徑的可貴。
同時,Google也在致力于解決可訪問性問題,幫助那些在視力、聽力等信息接觸方面存在障礙的人同等地享受互聯網上的豐富內容。比如當天亮相的盲人研究科學家T.V Raman,生于印度的他,14歲失明,依靠志愿者朗讀修完大學。在現場,他興奮地說,因為語音技術,17年前開始他已經不用麻煩志愿者了。
而當筆者問及為什么Google要在全球推廣Android系統時,Google中國工程研究總經理楊文洛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Android系統將加速智能手機的普及,而智能手機的普及必將帶來移動搜索需求的增加,Google自然能夠從中受益。
相信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這種創新思路太過間接,甚至讓人感到離譜,因為其中存在太多不可控因素。更重要是,Google付出的代價太高,而直接受益的卻是手機廠商、電信運營商等產業鏈上的其他角色。但事實上,這種思路完全可以用Google的創新邏輯解釋,因為這同樣屬于可訪問性問題:Google希望用戶能通過更多樣化的設備訪問互聯網。
“Google最具魅力之處,就是在于它永不停息的創新。”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胡啟恒院士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在Google 的大型會議上,大力肯定Google 的創新思路,相比某些盲目自大的國人們,我們不得不欽佩這位老人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