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的酷暑和奧運的熱潮并沒有讓中小企業感到太多暖意,甚至很多早已失去了“知覺”。對于粗放型經濟結構,人民幣匯率提升、信貸收緊、原材料漲價、人力成本上升、CPI居高不下、全球經濟放緩……任何一個危機都足以“撂倒一大片”,更何況各種極端的不利因素幾乎同時撲面而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中小企業日子難過,另一些人也在跟著煎熬。
7月24日,一封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馬云發給員工的內部郵件中,再次拋出了“過冬論”。據了解,阿里巴巴主要的營收來源,幾乎全部來自正處于水深火熱的中小企業。很多年前,人們喜歡談“鼠標+水泥”,現在,“鼠標”成了“水泥”的晴雨表。馬云的“過冬論”表明,中國傳統經濟的整體狀況,已經明晰地投射到Internet上。
冬天來了,變革和調整絕不可少,不為別的,“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冰火兩重天
“以前的中國互聯網更像是個娛樂圈,隨著阿里巴巴、慧聰等企業的誕生,開始有商務應用。互聯網越來越和傳統經濟同呼吸,共命運。”一位業內人士如此分析互聯網受中小企業“過冬”牽連的根源。
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有關負責人透露,保守估計,今年上半年至少有6.7萬家中小企業倒閉,而那些還活著的企業,同樣步履蹣跚。受此影響,那些與傳統經濟掛鉤的互聯網企業遭到重創。以B2B行業為例,i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08年二季度,中國B2B電子商務運營商營收規模13.3億元,環比增長僅3.9%,遠低于去年超過10%的季度環比增幅。
而以中小企業為“衣食父母”的阿里巴巴的情況尤其突出,阿里巴巴的付費用戶2006年增長率為44.5%,2007年下滑至39%,2008年一季度這一數據甚至降至7.1%。更不容樂觀的是,盡管阿里巴巴會員數還是正增長,但續簽率正在大幅降低。馬云的“過冬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拋出的。
根據阿里巴巴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第二季度的營業收入環比增長只有7%,然而,在同樣依賴中小企業的百度,卻出現了相反的局面。據百度Q2財報顯示,百度總收入連續14個季度同比翻番,達到8.026億元,環比也增長了42%。由此,與馬云的悲觀論調不同,百度掌門李彥宏并不支持“過冬論”,“百度付費搜索平臺不受宏觀經濟影響。”
李彥宏的自信同樣可以從百度Q2財報中找到答案。從營銷客戶數來看,環比增長12.4%,戶均收入環比增長22.2%。“這表明,在經濟疲軟到來之際,中小企業欲通過搜索引擎營銷來提高企業銷售額的意愿非常強烈。”分析師如此解讀這組數據。
砍掉誰的預算
“和去年相比,我們用于市場推廣的費用砍了一半以上。”一位從事服裝行業的企業主透露。目前的窘境下,中小企業老板們不得不“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由于稅費調高、原材料漲價、人力成本上升等諸多硬性成本的彈性不大,所以老板們不約而同地將眼球盯到了市場營銷的預算上。
一位資深的營銷專家分析,中小企業財力并不雄厚,對市場投放,遠水解不了近火,他們看重的是短期的銷售拉升,“這也是企業過冬砍預算的著眼點。”
阿里巴巴和百度業績“冰火兩重天”的秘密就在于此。
據了解,企業花2800元購買阿里巴巴誠信通之后,發現一個熱門關鍵字往往有幾十頁的搜索結果,排名靠后的企業基本上沒有點擊,更不用說獲得商機。為此,阿里巴巴又推出了競價服務,如果企業要將自己的企業或產品排到前五,每月還要再向阿里巴巴交500元至1600元的競價費。
“費用的隱形增加和商機的減少,導致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主開始逃離阿里巴巴。”一位做玩具貿易的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如此一來,很多企業雖然仍然使用阿里巴巴平臺,但并不為此買單。客戶續簽率的降低和付費用戶增長的萎縮恰好證明了這一點。
“與電子商務平臺相比,付費搜索更便宜,符合預算不多的企業,而且可以控制。”業內人士做了如此分析,“此外,在外貿遭遇重創的時候,百度作為國內市場達到率在92.2%的搜索引擎,在拉動內單方面更有優勢。”
對比電子商務和搜索引擎的增長狀況也可以發現,客戶在發生遷徙。今年第二季度中國B2B營收的環比增長率才3%,而百度的這個數字達到了42%,即便扣除一些非競價排名的收入,也遠遠超過前者。
搜索與B2B的暗戰
數字的背后實際上是B2B平臺與搜索引擎之間的營銷模式之爭。
有意思的是,多年前,在互聯網最發達的美國,也經歷過一場類似的對壘。業內營銷專家向記者介紹,2000年的美國當時B2B電子商務非常熱,但隨著那一撥互聯網泡沫的破滅,B2B在美國被證明是一種失敗的商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Google、雅虎等搜索引擎營銷模式的崛起。
而在中國,情況很特殊。據統計,截至目前,中國的B2B電子商務收入規模超過搜索引擎,阿里巴巴、環球資源、慧聰、網盛等大型B2B網站,加上各大行業的B2B專業網站,構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中國的B2B在全球是做得最好的”。
對比兩種模式,營銷專家認為,B2B的優勢在于集合了買賣信息,便于快速交流和利用,而搜索引擎的優勢在于在更廣泛的范圍尋求商機。“B2B就像是畫一個圈子,讓圈子里的人做生意,并為之提供平臺和便利;而搜索引擎則像是一個‘蜜罐’,在買家正常搜尋相關信息時,引導至賣家的地盤。”
“流量分布不合理”是B2B為人詬病的重要方面,據了解,國內B2B網站的多數流量來自中國,“對于做外貿的客戶,這部分流量實際上價值不大。”而即便是來自中國的流量,也有很大一部分流量來自搜索引擎,有人據此質疑,“B2B平臺花大價錢到搜索引擎購買流量,而這些流量費實際上買單的正是其客戶。在其中,B2B平臺實際上扮演了一種中間商的角色,不免讓客戶花一些冤枉錢。”
此外,也有人提到,與搜索引擎相比,使用B2B尋求賣家的客戶多對中國供應商十分了解,并且很可能直接面對大量賣家,在與賣家博弈價格時往往強勢,這直接降低了客戶的利潤率。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會走美國的路”,紅杉資本中國副總裁計越表示,從長久看來,國內搜索引擎的收入遲早會超過B2B業務。大量的事實也已證明,在中國搜索引擎市場正是早春二月,而B2B卻已步入寒冬。
遷徙的催生
磨難的背后,往往孕育著變革,變革又往往伴隨著新的機會。在2000年至2002年美國經濟的一次下行周期中,整個互聯網廣告市場的銷售下降了15%,而讓人吃驚的是,付費搜索市場卻增長了2.3倍。分析人士認為,在這樣一個冬天,這一幕很有可能在中國重演,“傳統營銷方式將會被拋棄,而‘預算緊縮’帶來的實際上是營銷平臺的集中化和深入挖掘。”“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無論什么時候,企業主都打著這樣的算盤。”一位廣告行業從業者告訴記者。
很明顯,在經濟疲憊期,搜索引擎反而占盡優勢。來自JP摩根的分析師認為,付費搜索受經濟影響有限。更有分析師指出,這次冬天的持續,將讓搜索引擎搶占大量貿易平臺的份額,“為了生存,中小企業必須做出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