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2008年的美國大選,互聯網幫助奧巴馬籌集了巨額競選經費——截至10月15日,奧巴馬成功募款6.4億美金,其中,87%是通過網絡募集而來!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透露,在今年上半年,奧巴馬在搜索引擎上的廣告費用超過了300萬美金,占了他整個網絡營銷費用的82%。
正是抓住了互聯網尤其是搜索引擎這個新興的媒體,在兩年的時間內,奧巴馬完成了從“默默無聞”到“飛黃騰達”的質變,并最終取得了總統選舉的勝利。
大選方式的變革
在談奧巴馬借用互聯網和搜索引擎力量的時候,讓我們回望一下美國總統選舉的歷史:
200多年前,林肯在參加美國十六任總統選舉時,因為沒有錢,競選時沒有專車,只能到處買票乘車。每到一站,朋友們為他準備好一輛耕田用的馬車,他就站在馬車上向選民們發表演說。
依靠著這樣一場場馬車上的演說和口口相傳,林肯獲得了勝利。
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羅斯福總統臨危受命之際,他已經可以利用起廣播這種先進的媒體形式——上任的第八天,他便在總統府樓下外賓接待室的壁爐前接受幾大廣播公司共同的錄音采訪。
通過“爐邊談話”,羅斯福把自己的“新經濟政策”介紹給了美國大眾,并獲得了公眾的認可,使美國經濟很快從崩潰的邊緣上恢復過來。
到了肯尼迪時代,電視已然成為美國最為普及的媒體形式,資料顯示,在肯尼迪和尼克松之間進行的四次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每次估計有7~8千萬人收看。至少收看過一次的達一億人以上,占成年人口的80%。
由于肯尼迪光彩照人、充滿活力,在屏幕上以形象擊敗了暗淡無光的尼克松,并最終贏得了總統選舉。
搜索引擎的力量
2008年總統大選,已然進入網絡時代。不管是民主黨的奧巴馬(Barack obama)、希拉里,抑或共和黨的麥凱恩,都爭先恐后開設個人網站,宣傳政治綱領、播放競選廣告,因為,美國已經有了將近兩億的網民。
但是,在對網絡的利用上,奧巴馬更勝一籌,靠著大筆“金額都在100美元以下”的捐款,2008年9月,奧巴馬籌款額高達1.5億美元,刷新了他8月份剛剛創造的月籌款6500萬美元的紀錄,捐款人數高達310萬!
而且,奧巴馬更懂得搜索引擎的力量——將82%的網絡營銷費用投入搜索中;谷歌CEO施密特和Facebook創始人克里斯?休斯都被其“特聘”為網絡營銷顧問;特意去硅谷這個互聯網的聚集地去演說等。
“我命令你們,4個月時間,花掉這300萬美金,全部用到搜索引擎上。‘全部’的意思就是一分不剩!”在競選初期,奧巴馬即向他的團隊發出這樣的指令。年輕的奧巴馬知道:搜索引擎決定你是誰,而“你是誰”很大程度決定了未來的美國總統是誰。
于是,我們看到,在谷歌趨勢曲線中,“Obama”(奧巴馬)的檢索量和新聞引用量均一路領先于“McCain”(麥克恩),前者是后者的3倍。難怪,大選結果公布前,有人開玩笑說,想知道誰將勝出,打開Google,看看誰的搜索更多就明白了。
有意思的是,來自中國的搜索引擎霸主百度也推了一把這位新科總統——2008年4月,在百度的搜索框上面,出現了奧巴馬的頭像,他們在上榜理由中這樣寫道:是什么讓這匹“黑馬”一躥而紅?是一張網。一張無處不在的互聯網!
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