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消息引人關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調查人員來到各搜索公司摸底調查。調查的內容涉及搜索行業的狀況、廣告與內容的區分、虛假廣告的預防及國外的同行經驗等,有媒體報道政府的調查工作將有望使搜索引擎的立法監管提速。
在過去一年中,搜索行業始終處在新聞關注的風口浪尖,百度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看點,封鎖三鹿奶粉報道,醫藥虛假廣告,一連串搜索行業的黑幕頻頻爆出。互聯網搜索行業的誠信問題亮起紅燈,兩大行業潛規則隨即浮出水面——競價排名和屏蔽勒索。
競價排名,這個被百度老總稱之為“自信心定律”的企業排名方式最終需要體現在哪家企業更愿意為排名“買單”,這種純商業化的做法,讓不少虛假廣告有了可乘之機,使搜索引擎逐漸偏離了公正、準確的軌道。屏蔽勒索,憑借在國內搜索行業的老大地位,百度讓很多中小企業商家敢怒不敢言,一方面需要借助搜索的力量增加訪問量,另一方面則無奈支付可觀的費用,以防遭遇屏蔽的威脅。
顯而易見,這二者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使商家深受其害,其中摻雜的虛假廣告更讓消費者吃盡苦頭。原本為方便網民查找信息,體現互聯網公正、準確、及時的搜索引擎如今變了味道。難怪業內人士感慨,別讓搜索引擎身陷“誠信旋渦”。看來,一直被人們所詬病的搜索行業確實到了需要徹底清理的時候。
加強行業監管,制定搜索行業法律法規是有效打擊虛假廣告、保證信息可靠、安全的有效措施。目前國內在互聯網搜索行業的規范還是空白,以百度為首的搜索公司正是看到法律的“盲區”才如此肆意妄為,可這種違背公司誠信,過多涉及人工干預的搜索排名增加的是公司的利潤,失去的卻是眾多網民的口碑。有分析機構指出,百度近兩成收入是來自未獲得執照的醫藥企業。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競價排名并非根生中國,這種商業模式其實是來自美國,目前在全球的很多國家都有應用。據了解,目前美國排名前5位的搜索公司都曾使用過這種方式,也取得過不錯的利潤收益。不過自2003年美國成立相應的互聯網監管機構,并發布了“搜索引擎的道德標準”,在這份規定中,有關搜索行業的定位、內容和廣告的區分等具體問題有了明確的解釋,監管體制的建立迅速遏制了美國搜索行業的“不正之風”。同時也讓美國的搜索巨頭們清楚認識到,競價排名這種“短線”的生存法則,實在難以讓公司具有長足的發展,畢竟再沒有什么能比公司的誠信和聲譽更重要的了。而現在,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摸底工作來看,政府顯然已經將搜索行業的監管工作提上日程。
不過筆者看來,對于打擊虛假廣告,徹底清掃搜索行業的工作,自律和法律同等重要。企業應該逐漸轉變思想,在完成創業之初的資本積累后尋求新的商業模式。在遵守基本道德誠信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生存能力。如何擺脫長久以來的“立命之本”,尋找出新的商業模式,是當下百度等一些搜索公司要做的事情。